【文字解读】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196体育


近日,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有关情况如下:

一、制定背景

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对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养、审美人文素养、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就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出台相关文件。为适应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全面加强全州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州人民政府同意,州教育局组建工作专班,于2022年1月下旬启动文件起草工作。期间,全面梳理政策文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吸取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本《方案》,经州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2年6月9日正式印发。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师资不够、场地不足、评价不硬等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力争在课堂教学、特色培育、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举措,实现工作有突破、举措有创新。到2025年,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场地器材、活动开展、评价机制等短板逐步补齐,学生身心素质、艺术修养、劳动精神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三、主要措施

《方案》主要从深化教学改革、培育特色品牌、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九条具体措施: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加强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关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实践活动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开设上,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体美劳课程课时。在此基础上,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中小学每周开设1节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在课后服务中科学、合理安排艺术活动,每学期安排不少于3天的春假(或秋假)用于开展劳动教育。在教学改革上,体育坚持“健康知识+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美育坚持“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艺术审美体验 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劳动教育坚持“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提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要注重中小幼课程相衔接,明确各个学段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在实践活动上,强调全员覆盖、人人参与,建立州、县、校三级体育竞赛、艺术展演和劳动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提质,激发教与学的活力,推动学生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练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是培育特色品牌。彰显我州“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体美劳教育素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高脚竞速、蹴球、板鞋、跷旱船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健身操、摆手舞等民族舞蹈融入大课间活动,推进民族音乐、戏曲和民族民间手工技艺进艺术课堂,开发硒茶制作、道地药材种植、特种栽培养殖、文旅服务等特色劳动课程,促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机融合。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培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施体育、艺术人才“3631”培养工程,以民族体育、艺术项目为重点,每个县市重点建设体育、艺术项目各3个,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制定体育、艺术特长生和后备人才升学保障政策,扩大普通高中体育、艺术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范围,建立体艺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立足“大生态、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建设体美劳综合实践基地,丰富研学实践教学。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办学条件。在加强师资建设方面,通过“退一补一”、培训转岗、支教走教、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补齐体美劳师资短板。针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不够的问题,将其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后服务、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推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改善场地器材配备方面,按照课程实施需要改善场地设施建设,提出新建学校一次性达标,老城区学校通过改扩建达标,农村小规模学校达到保基本要求,将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地器材建设纳入教育“十四五”项目建设予以保障。在统筹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方面,提出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平台共建、赛事共办、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人才共育机制。推动体育、艺术场馆和非遗基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国有企业等社会公共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

四是完善评价机制。针对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评价不硬的问题,提出将课程开设、活动开展、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实践基地建设等情况纳入县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素质测评合格率、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纪依法予以问责。在学生评价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体育、美育中考内容研究,完善考试形式和计分办法。从2025年秋季入学初一年级学生开始,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到中考总分的10%以上。优化“体育高考生”教学训练方式,适应“基础素质测试” “专项技能测试”的高考体育专业测试改革。

五是加强组织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强组织保障是确保《方案》落地见效的根本。在组织领导方面,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州教育局牵头,文旅、发改、财政、人社、卫健、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学校体美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和重点问题突破。在属地责任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要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三年(2023年至2025年)行动计划,加强总体谋划、系统推进。在经费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彩票公益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州、县(市)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本级留存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网站地图